草地貪夜蛾持續擴散,化學防控面臨挑戰,綠色防控大有可為
當前,化學農藥是應對草地貪夜蛾暴發為害的主要措施,在短期內對抑制害蟲種群、減輕作物受害、保障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化學殺蟲劑的長期大量使用,草地貪夜蛾的抗藥性也會逐漸增強,防控難度將不斷加大。以化學農藥為主的防控策略在草地貪夜蛾的種群控制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必須要尋求新的防控手段以實現對草地貪夜蛾的可持續治理。本文將重點從農業、生物、物理和科學用藥等方面介紹國內外的綠色防控技術的新進展,并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探討應對草地貪夜蛾的綠色防控策略。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主要是采取綜合措施調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長環境,以增強作物對病、蟲、草害的抵抗力,并創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蟲和雜草生長發育或傳播的條件,達到控制、避免或減輕病、蟲、草危害的目的。
農作物對害蟲的抵抗或忍受能力與土壤的理化性質及生物學特性有關。Morales等在危地馬拉調查發現,在玉米田中使用無機肥料會導致包括草地貪夜蛾在內的害蟲種類和數量增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作物對無機肥料中氮的吸收猛增及葉面氮的產生,這對許多害蟲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此外,過度使用無機肥也可能導致作物營養失衡,從而使其對害蟲的抵抗力降低。因此,做好田間土肥管理,特別是平衡施肥是減輕草地貪夜蛾為害的第一步。
草地貪夜蛾具有遷飛性,繁殖能力強,且世代重疊,其蛹在合適的環境中沒有滯育現象,只需要幾天就可以羽化,而耕作只在種植季開始時進行1次,對害蟲的控制效果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免耕或少耕技術可有效降低草地貪夜蛾的發生。
Kumar和Mihm研究發現,免耕玉米地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比常規地減少了30%~60%,同時產量提高了10%左右。Andrews等在哥斯達黎加,Baudron等在非洲的玉米田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
免耕的同時在地面覆蓋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可以增加天敵的數量,可進一步減少草地貪夜蛾的為害并提高作物產量。當地面上有農業廢棄物覆蓋時,其特殊的物理結構不僅為天敵的生存創造了有利的微氣候(如降低了溫度、增加了濕度),還為其提供了庇護和狩獵的空間,尤其是蜘蛛等天敵特別偏好這樣的場所。因此,采用免耕與地面秸稈覆蓋結合的技術是防治草地貪夜蛾的一項非常有效的農業措施。
許多研究表明,提高保護地周邊的生境多樣性可以有效增加天敵數量,抑制害蟲為害。
Wheeler等在洪都拉斯研究了兩個小農戶管理的農田,發現由于周邊的生境豐富,草地貪夜蛾的天敵寄生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
Wyckhuys和O’Neil在秘魯發現,田間周邊的開花植物越多天敵種類和數量也越多,草地貪夜蛾的為害始終在經濟閾值水平以下。
Quispe等在評估玉米田周圍庇護植物的質量時發現,分泌蜜露的植物中天敵的豐富度最高,并且葉片密度越高吸引的天敵也越多。
Molina-Ochoa等的調查顯示,玉米田附近生境多樣性越高,寄生性天敵的多樣性越豐富,對草地貪夜蛾的寄生率也越高。
Meagher等在佛羅里達州的甜玉米田中發現,天敵對草地貪夜蛾平均寄生率在未噴灑農藥的地區(44%±9.6%)比噴灑地區(15%±2.5%)高得多,并且在未噴灑農藥的地區,植物多樣性高的地方平均寄生率也越高。這些證據表明,保護田間生境的多樣性可以提高自然天敵控制草地貪夜蛾的能力。
Altieri等研究發現,玉米-大豆間作地草地貪夜蛾幼蟲對玉米的為害率比玉米單作地降低了14%,而對大豆的為害率降低了23%,并且提前一個月播種大豆還可以進一步降低草地貪夜蛾的為害。一些間作植物還有驅避害蟲、吸引天敵并為天敵提供棲息地和庇護場所等作用。
Van Huis發現在玉米-大豆間作田中以草地貪夜蛾幼蟲為食的蠼螋、蜘蛛等天敵的密度比單作田高。
Perfecto和Sediles也發現在玉米-大豆間作田中螞蟻的豐度比在玉米單作田中高。此外,沒有間作植物時,保留一部分雜草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Portillo等發現,使用過除草劑的田中草地貪夜蛾的為害要比未使用過的更嚴重。
Penagos等對已種植20 d的兩塊玉米地進行比較,發現干凈地塊中草地貪夜蛾發生率要比雜草地高出2.5倍以上,相反,雜草地中捕食性天敵的數量比干凈地塊要高出兩倍多。當然,雜草并不是越多越好,必須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雜草過多,會與作物發生競爭,從而降低作物產量,反而會得不償失。
由國際昆蟲生理生態學中心等機構推廣的“推-拉”策略是間作技術中應用較為廣泛并且防蟲效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綜合利用昆蟲行為調控物質來調控害蟲及其天敵的分布,從而降低害蟲對被保護作物的為害。Midega等利用該原理在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等干旱地區開發了一套適應當地氣候并有效防治草地貪夜蛾的“推-拉”策略,該策略分別選用了旋扭山綠豆和臂臂菜作為“推”和“拉”作物,并隨機抽取了250戶農戶評估了該策略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控能力,結果發現平均每株玉米上幼蟲減少了82.7%、損害減少了86.7%,同時玉米單產提高了2.7倍,表明該策略在減少草地貪夜蛾對玉米的侵襲和為害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種植抗性品種是控制害蟲為害的重要策略之一。抗性品種分為天然抗性和轉基因抗性品種。抗草地貪夜蛾品種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墨西哥、巴西、美國等國家的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通過改良熱帶、亞熱帶自交系玉米,開發了一系列對草地貪夜蛾有抗性的種質資源。
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開發了Pop.304、Pop.392等抗草地貪夜蛾玉米育種品系。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密西西比州)利用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Antigua Gp1,An-tigua Gp2D,Guadalupe Gp1A和Republica Dominica Gp1品系開發了Mp496、Mp701~Mp708溫帶抗草地貪夜蛾玉米自交系。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來自阿根廷的Maiz Amargo與溫帶玉米雜交得到B49、B52、B64、B68、B96抗草地貪夜蛾自交系,部分已在美國廣泛種植。
生物防治
草地貪夜蛾的天敵昆蟲種類繁多,主要有寄生性天敵和捕食性天敵。寄生蜂和寄生蠅是主要的兩大寄生性天敵。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范圍內,草地貪夜蛾的寄生蜂有10科120多種,我國已記載的種類有16種(表1)。其中,夜蛾黑卵蜂的應用范圍廣、防控效果最好,其通過寄生草地貪夜蛾的卵來有效控制幼蟲對作物的為害。
表1 草地貪夜蛾寄生蜂概況及分布在我國的種類
Cave和Acosta發現,玉米地每公頃釋放5 000~8 000頭夜蛾黑卵蜂可完全控制草地貪夜蛾的為害(寄生率達78%~100%)。目前,巴西、墨西哥、委內瑞拉等拉丁美洲國家已廣泛應用夜蛾黑卵蜂防控草地貪夜蛾,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我國也已發現夜蛾黑卵蜂的分布,并觀察到其對草地貪夜蛾有寄生現象。另外,緣腹絨繭蜂和島甲腹繭蜂應用也比較廣泛,前者主要寄生草地貪夜蛾的1齡和2齡幼蟲,后者屬于跨卵幼蟲期寄生蜂。
草地貪夜蛾的寄生蠅有4科66種,其中蜂虻科1種、蚤蠅科1種、麻蠅科6種、寄蠅科58種。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有溫寄蠅、大理紋始寄蠅和果樹卷蛾萊寄蠅,三者都屬于雙翅目寄蠅科。溫寄蠅主要寄生草地貪夜蛾的5~6齡幼蟲,其田間寄生率可達30%左右。A.marmoratus(Townsend)屬于幼蟲蛹期寄生蠅,其寄生方式屬于幼蟲寄生而非卵寄生,即成蟲將卵產在寄主附近,卵孵化成幼蟲后再寄生到寄主體內。L.archippivora是一種廣譜性寄生蠅,可以寄生包括草地貪夜蛾在內的25種鱗翅目害蟲。
草地貪夜蛾的捕食性天敵有鞘翅目瓢蟲科、步甲科,革翅目的球螋科,半翅目的獵蝽科、長蝽科、花蝽科、姬蝽科、蝽科等。田間常見的捕食性瓢蟲有大斑長足瓢蟲、集棲瓢蟲、楔斑溜瓢蟲、血紅環瓢蟲,捕食性蝽類有大眼長蝽、狡詐花蝽、益蝽等。
唐敏等報道了叉角厲蝽對草地貪夜蛾幼蟲具較強的捕食能力,尤其是5齡若蟲以及雌、雄成蟲的捕食能力最強。趙英杰等發現黃足肥螋成蟲對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具有較強的捕食作用,日最大捕食量為62.5頭,并且對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表現出一定的搜尋效應。
昆蟲病原微生物是一類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且能引起多種昆蟲疾病的微生物。自然界中草地貪夜蛾的昆蟲病原微生物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昆蟲病原真菌、細菌、病毒、線蟲等,應用比較廣泛的約47種。
(1)病原真菌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昆蟲病原真菌有金龜子綠僵菌、萊氏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等。
Cruz-Avalos等測14株昆蟲病原真菌對草地貪夜蛾的毒力,發現在1×108個/mL的孢子濃度下,3株金龜子綠僵菌對草地貪夜蛾卵和幼蟲的致死率均達100%。
鄭亞強等對從野外采集的萊氏綠僵菌在室內進行生測發現,以1×108個/mL孢子濃度接種草地貪夜蛾3齡幼蟲,7 d后致死率達100%。
許多研究也指出,與其他鱗翅目害蟲相比,草地貪夜蛾對球孢白僵菌并不敏感。例如,Carneiro等測定了13株球孢白僵菌對草地貪夜蛾幼蟲的毒力,僅有4株對2齡幼蟲有致死性,并且只有1株的致死率超過80%。Thomazoni等研究發現49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對3齡幼蟲造成的死亡率均未超過50%。
(2)病原細菌
昆蟲病原細菌中研究最深、應用最廣的是蘇云金芽孢桿菌,其主要是通過分泌殺蟲蛋白(如δ-內毒素晶體蛋白)達到殺蟲目的。李國平等測定了5種常用Bt蛋白對草地貪夜蛾的致死作用,其致死順序為Vip3A>Cry1Ab>Cry1F>Cry2Ab>Cry1Ac,抑制草地貪夜蛾生長發育的順序為Cry1Ab>Cry1F>Vip3A>Cry1Ac>Cry2Ab。
蘇云金桿菌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并不是所有的Bt產品都可以用來防治草地貪夜蛾。Polanczyk等發現,在各種Bt菌株中,草地貪夜蛾更容易受到Bt aizawai和Bt thuringiensis的感染,卻對Bt kurstaki不敏感,而Silva等的研究顯示Bt kurstaki對許多其他鱗翅目害蟲均有較好的效果。因此,在田間應用Bt之前,應首先在室內對菌株進行篩選和毒力評價。
(3)病原線蟲
昆蟲病原線蟲在控制害蟲發生方面具有寄主范圍廣,易于大量培養,使用方便,對人畜和環境安全并且對寄主具有主動搜尋能力等優點。常見的昆蟲病原線蟲主要有斯氏線蟲屬和異小桿線蟲屬兩大類,其作用機理是侵入寄主體腔后,釋放出體內的共生菌,共生菌在寄主體內大量繁殖,與寄主形成營養競爭造成寄主患敗血癥而死。
Raulston等從草地貪夜蛾的蛹中分離出的斯氏線蟲屬線蟲對草地貪夜蛾蛹的致死率達46.1%。
Molina-Ochoa等和Lezama-Gutierrez等在墨西哥也先后發現了感染草地貪夜蛾的昆蟲病原線蟲,其中斯氏線蟲屬線蟲分布最為廣泛。
Andaló等從17個不同品系的昆蟲病原線蟲中篩選出了兩種對草地貪夜蛾幼蟲寄生率較高的線蟲,溫室應用的防效分別達75.7%和86.5%。
由于昆蟲病原線蟲對紫外線極其敏感,因此最好在早晨或傍晚使用。此外,在葉面噴施時配合表面活性劑一同使用,可保證昆蟲病原線蟲的活動,防止昆蟲病原線蟲在搜尋到寄主之前由于干燥喪失活力,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昆蟲病原線蟲不受紫外輻射的傷害。
(4)病原病毒
昆蟲病原病毒由于其高特異性、高毒力及對脊椎動物的高安全性而成為最具潛力的微生物制劑。目前,在草地貪夜蛾的生物防控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是顆粒體病毒和核型多角體病毒。害蟲攝入帶有病毒的食物后,病毒的多角體包埋物(PIB)會迅速水解,釋放出病毒的感染粒子,感染粒子侵染昆蟲中腸上皮細胞并在細胞核中繁殖,隨后傳播到體腔并感染其他組織,寄主一般感染后6~8 d死亡,并且感染期的寄主食量大大降低,僅為正常的7%左右。
Behle和Popham比較了兩株草地貪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3AP2和sf3)在溫室或田間的表現,發現3AP2的LT50比sf3要少30 h左右,并且死亡的幼蟲明顯偏小。
物理防治
草地貪夜蛾性信息素的研究始于1967年,Sekul和Sparks首次報道了草地貪夜蛾的性信息素為順9-十四乙酸酯(Z9-14∶Ac),但其田間效果較差。1976年他們又鑒定出順9-十二乙酸酯(Z9-12∶Ac)也是草地貪夜蛾性信息素的組成部分。
Tunlinson等發現,當Z9-14∶Ac與Z9-12∶Ac的比例為96.6∶3,4時引誘活性最強。田間應用時,誘捕器的形狀、顏色等因素也顯著影響其對草地貪夜蛾的誘集效果。
Mitchell等發現多種顏色組成的誘捕器誘捕效果強于單色誘捕器。
Malo等發現黃色誘捕器比藍色和黑色誘捕器捕獲的草地貪夜蛾數量更高。
和偉等測定了3種誘捕器的田間誘捕效果,發現桶形誘捕器的誘捕量最高。
草地貪夜蛾成蟲對糖醋液有一定的趨性,當田間蟲口數量開始上升時,在每個田塊放置1個糖醋液誘殺盆,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另外,一些天敵對糖(醋)液也有一定的趨性,可以在作物上噴灑一定濃度的糖溶液,吸引周邊的天敵,如螞蟻、寄生蜂等進入田間,達到控害的目的。
Canas和O’Neil在洪都拉斯的連續2年田間試驗發現,噴施蔗糖溶液的玉米上天敵密度明顯高于純水處理的玉米,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使草地貪夜蛾平均發生率降低了18%,玉米平均葉面積損害率降低了35%。
Bortolotto等在巴西進行的3組田間試驗處理(水、水+糖、水+糖蜜),結果表明三者之間的捕食性天敵數量無顯著差異,但是水+糖和水+糖蜜處理中的寄生性天敵要高得多,寄生率達到11.5%左右,而純水處理的寄生率僅為6.5%。
夜蛾類昆蟲的成蟲對光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do Nascimento等比較了不同顏色的LED殺蟲燈對草地貪夜蛾成蟲的誘集效果,發現紅色和藍色殺蟲燈的效果最差;綠色殺蟲燈的誘集效果最好,在48 h內,對雌雄成蟲的誘集率分別為50%和52%。因此,在草地貪夜蛾成蟲發生期,安裝綠色殺蟲燈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蟲數量。
當草地貪夜蛾暴發為害時,可以采取人工壓碎卵團和捕捉幼蟲的方式進行防控,但這是一項勞動密集型工作,在種植規模較小且有空閑勞動力時可以選擇此方法,不建議在大規模種植時使用。另外,調查發現,將砂和草木灰混合后倒入玉米葉芯中可有效殺死草地貪夜蛾幼蟲,糧農組織正在將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防治手段加以推廣。
科學用藥
草地貪夜蛾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突發性和暴發性。一旦暴發,以上綠色防控措施很難在短時間內降低害蟲的種群數量,因此必須使用化學防控手段。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后,農業農村部也緊急發布了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的用藥推薦名單,包括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四氯蟲酰胺等11種化學單劑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等8種復配制劑。
國內學者也測定了其他化學藥劑的防效。例如,趙勝園等在室內測定了21種常用化學藥劑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效,發現甲氰菊酯、唑蟲酰胺、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呋蟲胺對草地貪夜蛾卵具有較高的毒殺活性,校正孵化抑制率可達80%以上;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酰甲胺磷、乙基多殺菌素和甲氰菊酯對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具有較強的毒殺作用,校正死亡率超過90%。
陳利民等測定了15種生物源、礦物源和昆蟲激素類等綠色殺蟲劑對草地貪夜蛾卵和2齡幼蟲的室內毒殺效果,結果表明,滅幼脲、虱螨脲、短穩桿菌和蘇云金桿菌是替代傳統化學農藥防控草地貪夜蛾的首選農藥,其中尤以低毒、易降解的昆蟲激素類農藥滅幼脲和活體微生物農藥短穩桿菌最佳。這些藥劑都是低毒或微毒的,按照要求使用均能達到綠色防控的要求。
若濫用、亂用容易對人畜、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影響,并且易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因此,在使用時要科學用藥,交替、輪換使用不同類型農藥,協調使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治效果。同時,按照安全間隔期施藥,注意保護利用天敵,保護施藥者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