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病蟲害或將大爆發,我們應該關注哪些產品?
2020年的農資市場注定是不平凡的。
眼下,疫情還沒有結束,倒春寒又開始襲擊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另外,草地貪夜蛾已經在國內多個省份發生,可以預見,2020年的病蟲害將是大爆發的一年。
2020年,殺蟲劑的需求會大幅度增加。
2020年,除了要預防蝗蟲的侵襲外,草地貪夜蛾的防控已經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據了解,目前,草地貪夜蛾已經在我國云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冬玉米種植區都有發生,部分地區蟲量較高。云南和四川冬小麥、廣東和廣西甘蔗田個別縣見蟲。目前涉及面積近50萬畝,累計發生面積60.8萬畝,玉米和小麥分別發生58.9萬畝和1.9萬畝,累計防治面積170.4萬畝。
截至當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還沒有任何產品的登記。不過,有關單位已經積極響應國家防治草地貪夜蛾的整體部署,優選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優農藥有效成分,研發了一批混配產品并開展了防治草地貪夜蛾的田間藥效試驗。
此外,農業農村部推薦了一批防治草地貪夜蛾的藥劑:
近年來,農作物上的小型害蟲越來越猖獗,給農戶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目前,防治小型害蟲的藥劑也不斷增加,主要集中在吡蟲啉、啶蟲脒等新煙堿類和阿維菌素等農用抗生素產品上。同時,生物農藥、新農藥比如吡唑類的腈吡螨酯防治二斑葉螨和紅蜘蛛、植物源類的d-檸檬烯防治煙粉虱、新煙堿類的氟吡呋喃酮防治煙粉虱、啶南平衍生物類的雙丙環蟲酯防治煙粉虱和蚜蟲、雙酰胺類的溴蟲氟苯雙酰胺防治薊馬等。國內自主研發的新有效成分有吡唑類的乙唑螨腈防治葉螨和紅蜘蛛、新煙堿類的環氧蟲啉防治蚜蟲、新型硝基縮氨基胍類的戊吡蟲胍防治蚜蟲等。
近年來毒死蜱銷量的下降和安全性的爭議推動科迪華做出停止生產的決定,這給國內生產企業很大的空間。
據悉,近年來毒死蜱在國內保持10萬噸的產能,南京紅太陽、湖北犇星、浙江新農、連云港立本、江蘇豐山等企業具有相對穩定的供貨能力。
2016年12月,毒死蜱被中國禁止用于蔬菜,但并未對毒死蜱在國內的其它用途造成太大影響。據中國農藥信息網顯示,目前在國內登記的有效期內的毒死蜱原藥、單劑和復配產品共1128個,其中單劑569個,復配產品487個。在所有殺蟲劑品種中,登記數量僅次于阿維菌素和吡蟲啉。
毒死蜱曾是中國政府批準的用于替代高毒農藥的品種之一,目前還未出現能夠完全替代毒死蜱的廣譜高效殺蟲劑。有研究人員表示,毒死蜱無內吸作用,只要掌握好用藥技術和安全間隔期,就可以有效控制其殘留量。短時期內,毒死蜱在國內還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市場需求。
阿維菌素是使用多年的殺蟲劑,在草地貪夜蛾襲擊的時候,阿維菌素單劑和復配制劑就作為推薦藥劑使用,可見阿維菌素的作用舉足輕重。
實際上,阿維菌素在多種作物上都有使用:
在使用阿維菌素時,有以下三點注意事項:
(1)以上復配藥劑,都不能和強酸或強堿性藥劑混用,會降低藥效;
(2)復配制劑對蜜蜂、蠶等有毒,要避免在它們周圍用藥;
(3)防治害蟲時,最佳用藥時期在害蟲的剛開始危害時、或者卵孵化盛期至低齡幼蟲期。
春季到來,小麥赤霉病、條銹病等病害進入高發時期。
目前,江漢、江淮和黃淮等麥區降水偏多,將加重小麥赤霉病流行風險,也利于條銹病發生蔓延。今年的條銹病總體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6000萬畝;
針對小麥條銹病,應及時用下列殺菌劑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環唑或氟環唑,兌水均勻噴霧,間隔8—10天,連噴2次。
與此同時,赤霉病偏重流行風險高,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需預防控制面積在1.5億畝次以上。特別注意,在小麥揚花初期,發病前期,赤霉病可用多菌靈、烯唑醇或丙環唑,兌水噴霧。
白粉病總體中等發生,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莖基腐病在黃淮海麥區呈擴散加重趨勢。針對白粉病,發病前期,可用三唑酮、氟菌唑。發生較普遍時,用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兌水均勻噴霧。
隨著3月份到來,氣溫升高,小麥的葉銹病、根腐病、全蝕病、葉枯病等病害病蟲害也可能進一步增加,從而帶動農藥的整體需求,加大農藥的用量。
我國于2013年3月31日,在玉米上正式登記了吡唑醚菌酯的植物健康作用。之后,隨著吡唑醚菌酯在各種作物上防病增產和提質增效效果的日益突出,以及相關專利的到期,各大公司紛紛進行登記和擴作。
在高要求的原殘留標準下,隨著大量質量標準不一的吡唑醚菌酯產品涌入市場,以及蕉農為追求高品質自覺或不自覺地加量或加次使用,導致香蕉相關產品中殘留量的提升。
不過,目前吡唑醚菌酯在農殘新國標中得以擴充和修正。根據新版標準,吡唑醚菌酯在GB 2763-2016和GB 2763.1-2018兩個標準中僅3大類15種作物相關食品類別范圍,擴展到了GB 2763—2019新標準中的8大類別60種。同時,新版標準也對吡唑醚菌酯的殘留標準做了修正,尤以香蕉為例,GB2763—2019將香蕉中(全蕉)吡唑醚菌酯最大殘留限量由0.02 mg/kg提高50倍至1 mg/kg。
雖然新國標中吡唑醚菌酯在香蕉中的殘留標準有所提升,但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產品,因為連續多次不正確地使用,不僅仍存在殘留超標的風險,而且在抗性管理角度也不利于香蕉病害的防控,同時我們對品質的追求,也可能因此產生過猶不及的后果。
所以,在新標準開始施行之后,我們應加強科學、安全地使用吡唑醚菌酯技術的引導和普及,讓這一優秀的病害防控工具可以持續地保護作物的健康,更多地造福人類!